近年来,沈阳市大东区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关键、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东区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百强主城区,提前完成“力争三年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目标。
大东区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根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关键、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全面增强了大东振兴发展的韧性与后劲。
巩固扩大汽车产业优势。2023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获评辽宁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华晨宝马第600万辆整车——创新纯电动BMWi5下线,上通北盛豪华商务MPV升级项目全面开工,组建沈阳车网公司,建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园区。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建设提速,打造“6+2”智慧路网建设格局,初步构建起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支撑沈阳成功入选“车路云一体化”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出台支持产业发展15条政策措施,华通物流更换5辆氢燃料电池车,建成全市首座加氢站,成功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第八期赠款份额超200万美元。
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广联航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天枢增材建成投产,航天新光成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提质,智维精准产业园签约落地,拜澳生命综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发展人形仿真机器人产业,EX机器人组建成立应用场景开发运维总部,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未来体验馆获评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和“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
深入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依托“数据要素×”赋能发展,推动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快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慧眼识事”应用场景增至30个。62家企业“上云赋智”,实现数据全量接入,福耀玻璃获评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示范。新建5G基站791个,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获批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智慧疫苗”、一体化智能慢病管理等智慧医疗系统,实时监测疫苗出厂后各环节及慢性病人健康状况。
大东区在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一大批优质企业、机构、人才齐聚大东、共谋发展,全面厚植了大东振兴发展的土壤与根基。
搭建创新发展载体。依托载体优势稳固发展底盘,促进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高效聚集,快速推进智能网联大厦、新质产业生态园、氢能产业园建设,助推服务机器人、航空航天、微纳等项目持续释放产业集聚“虹吸效应”。2024年出让全市首宗工业“标准地”,建设东北首家数智化零工市场,搭建全链条、全要素数智化零工市场生态服务体系。2024年以来,举办“东北振兴创投大会”,成立独角兽企业未来的发展联盟暨京沈科技公司合作交流会、沈阳市“科技金桥工程”启动仪式等大型赛事和活动,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共享。
加速集聚优质人才。落实“兴沈英才计划”,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戴国亮博士科研团队,“带土移植”引入哈工大吴向方教授技术团队。华晨宝马、沈阳大学等24家单位获批市级人才自主认定资格,2人获得沈阳市创新型企业家荣誉称号,3人获评市级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区级人才自主认定政策正式出台。
引育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市区纵向联动、部门横向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组建重点项目工作专班,从项目选址、政策支持、人才认定、资源对接等方面为公司可以提供一对一服务。2024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232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5家。成功推动新材料链主企业——鹏城微纳挂牌成立,已吸引晶源半导体、纳微光科2个项目落地,成为大东区乃至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杆。组建材料结构精密焊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5个,总数达到55个。高性能波纹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字化内窥镜、L-岩藻糖、大尺寸金刚石设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仪表科学院、黎明航发获评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真空研究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仪表科学院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省仅两家企业上榜。航天新光、马卡智工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黎明机电等13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大东区充分激活发展动能,呈现改革开放全新气象,聚力“营商”,真诚“赢商”,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携手企业一同绘就大东区全面振兴的“锦绣画卷”,在全市改革开放格局中扛旗争先。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将优化政务服务与“清风窗口”建设相结合,打造“东来办”服务品牌,从小事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诉求。创新准入准营模式。实行“零往返、零见面、零经验”,“零往返”即重塑企业办理登记要件审核流程、压缩行政审批环节,实现“全程互信、无件受理、证照联办、同步取照”;“零见面”即在餐饮领域推出“反向预约”及“e核查”,信息化手段探索“互联网+”勘验审批服务新路径,实现预约、复核“不见面”;“零经验”即实现多平台多渠道一对一指导,让初创企业“一看就懂、一办就会”。截止到目前,已有3986家企业通过“无件受理”领取执照,助力900余家餐饮领域企业舒心创业。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监督机制,实现一般投资工业项目全流程办理时限由3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特别是建立消防“预审批”服务模式,聘请专家在项目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阶段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给予现场指导,实现项目完工即通过消防验收,避免因设计、施工不合格等问题返工重建,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起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点产业基金。深化“多功能金融服务区”建设,落实双创担保贴息等政策措施。2024年,助力26家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数量全市第一。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修编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产业等规划。深入推动“管委会+平台公司”改革,全面启动开发区岗位竞聘双选工作。优化整合园区资源,快速推进“工业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