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中,china的意思是“陶瓷”。第一个字母大写后,就是“中国”的意思。因此,有人说“中国”的英文翻译来自“陶瓷”。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大家可以发现,在汉武帝时代,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西方人从那时起就了解了中国。但他们只迷恋中国丝绸,与瓷器根本无关。因为当时的中国“有陶而无瓷”。《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记载:瓷器产生于东汉,仅精通于晋代。在西汉时期,中国不可能与瓷器有任何联系。确实,许多西方国家并不称中国为“瓷器之国”,而是一直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提到他要征服远东,因为有一个叫塞雷斯的国家,盛产丝绸。亚历山大所向披靡,但当他面对青藏高原高耸的雪峰时,他不得不低下骄傲的头。后来他出兵南下,直奔印度,印度成了传说中的“塞雷斯王国”的替罪羊。
公元前37年,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家诗》中再次提到丝绸之国——谷神星。不过,他本人并没有亲眼目睹丝绸之国,只是根据人们的传闻听说的。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塞里斯的仰慕和向往,认为到处都是金银,人人都会长寿。显然,这个美妙的东方国度与丝绸的关系更为密切。
类似China一词的文字出现于公元一世纪。当时有一本书叫《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很受欢迎。书中提到了蒂埃并精确指出那里盛产丝绸。标题中的“厄立特里亚海”指的是今天的印度洋。
一百年后,“地球中心”的创始人托勒密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并在上面标注了“thina”。显然托勒密的观点来自那本航海日记。而这也导致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长达1000多年。一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丝绸国家。一种是seres,能够最终靠陆路到达,另一种是thina,能够最终靠海路到达。元朝时期在西方流行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载,马可·波罗本人是通过陆路到达“提那”的,而不是塞里斯国,这使得这段美丽的误会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利玛窦来到中国,这个误会才结束。但那篇游记中的“thina”一词是从哪里来的呢?
书上记载的印度路线很清楚,但关于thina的只有寥寥几句话。这很好地解释了航海家当时到达了印度,那些关于中国的言论都是他在印度听到的。
1665年,耶稣会士韦匡国提出“中国源于晋,晋源于秦”的观点。确实,从发音上来说,“钦”和“琴”的发音颇为相似。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征服了巴蜀地区,并与西南的印度、缅甸进行了贸易往来。秦国被印度译为“钦”。新海路开通后,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并在那里得到了中文名称“钦”。后来带回中国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可见,秦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击也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但对于中国的“中国”,仍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20世纪初,文人僧人苏曼殊研究了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认为中国起源于古梵文。第一个词Cina的意思是“智慧”,指的是中国。要知道这两部史诗都是在公元前3400年完成的。那时,还是商朝。别说晋代瓷器已经很成熟,就连秦代根本就不存在。因此,苏曼殊认为,中国的名称来源于印度古典文学,而不是秦国。
中国指的是起源于秦朝还是古商朝。这种说法在学术界也争论不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与瓷器无关。那么瓷器为什么叫China呢?
东汉时期,昌南县(今景德镇)因其独特的土质,在此建有规模较大的窑炉,烧制陶瓷。当时制瓷技术还没那么完善,正处于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后来昌南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特点,创造出了优秀的青花瓷,使这里的瓷器名声大噪,并大量出口到欧洲。
18世纪之前,欧洲人不知道怎么制作瓷器。昌南精美的瓷器一经传入,就大受欢迎。就这样,“昌南”就成了瓷器的代名词,而昌南的读音又恰好与中国十分相近。另外,瓷器最初产于中国,因此中国被冠以另一个含义:瓷器。也就是说,China的翻译并不是以瓷器命名的。相反,瓷器因中国而闻名。
无论是一开始的“Seris”还是后来的chin,包括古印度的cina。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在西方人眼中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是智慧的体现。400年前,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虽然有阿谀奉承之嫌,但也表明了当时的中国是全世界的中心。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步。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都是西方人觊觎的商品。然而,先人留下的辉煌却在现代历史中消失了。从曾经的“天国”到“东亚病夫”。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和沉浮,中国再次在东方崛起。作为一个大国,它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而这种复兴,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依然能够书写过去的辉煌!
如果你想看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的见解,可以在西瓜视频上搜索孙思远。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才子,孙思远在西瓜视频上传的作品相当新颖,给人以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西瓜视频上有很多这样优秀的创作者,你可以在西瓜视频上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