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翡翠、陶身薄如紙。捧著一個清代稀綠釉的安陶小碗,鄒育亮嘆息:“這種陶,或许再也生產不出來了!”
8日舉行的重慶第二屆文明產業博覽會上,重慶榮昌縣展出上百件宋代至今的珍貴安陶,因工藝失傳,不少展品已難再復制。榮昌縣保藏家協會會長鄒育亮的怅惘之聲,模糊訴說著安陶旧日的輝煌與今天的沒落。
安陶也稱榮昌陶,以“薄如紙、聲如罄、亮如鏡”聞名業界,它與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陶、雲南建水陶並稱為“中國四台甫陶”。但放眼當下陶瓷市場,安陶的市場影響力遠不如后三者。
鄒育亮向中新社記者講述起安陶曾經的輝煌:安陶100年前就出口東南亞﹔上世紀70年代,安陶一度作為“國禮”贈送給国际各國政要,其產品很多出口歐美十余國家,被榮昌人稱作“最能賺外匯的陶瓷”。
上世紀90年,安陶國營大廠因多種要素悄然沒落,最終破產。從此,安富大街上的安陶生產堕入一盤散沙。私營作坊式業主缺少遠見,盲目投合市場逐利,拋卻繁杂的傳統制造工序削减相关本钱,不愿投入資金創新使產品單調……種種原因,使安陶走上倒退路,一度淪落到隻生產大水缸、酒瓶子、泡菜壇子。
安富大街統計顯示,1990年的安陶產量為940萬件,到1999年僅剩95萬件,產量萎縮九成。
鄒育亮說,安陶傳統技藝瀕臨失傳,人才是主因。最傳統的工序、最地道的配方都把握在老輩藝人手中,隨著安陶文明沒落,年輕人不再熱衷制陶,部分傳統技藝失傳於民間。他指著一件安陶說:“比方這件亮如明鏡的朱砂釉瓶,釉色配方已失傳,幾乎無人再能配出這種顏色的釉。”
為保存傳承厚重的安陶文明,榮昌投資上千萬元公民幣,建起國家3A級景區“安陶博物館”,館內保藏有萬件自漢代以來的安陶文物和精品。在官方推動下,安陶制造技藝2010年入選中國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帶領安陶產業兴起,解救安陶,成為當下榮昌縣的一大重担。
“期望不會再有新的失傳安陶躺進博物館,成為絕唱。”鄒育亮如是等待。(完)
曼德拉國葬中國大范圍霧霾外語擬退出高考陝西旬邑爆炸案2014年春運售票韓美英聯合軍演曼德拉遺產單獨二孩 長期方针王毅斥澳外長12306手機端上線派出所長強奸少女朝鮮培養盛行歌手曼德拉去世張成澤親信逃至中國2013明星片酬榜